[請求項用語解釋-US判決系列] 解釋define:我說了算還是你說了算?


文章來源:劉晏齊 專利工程師 / 廣流智權評析第31期
2016/02/01
 


 
(圖片來源: Thomas | CC BY 2.0)
 
●    前言

美國專利制度在2016/3/16前是採用「先發明主義」,倘若有兩個以上的人有相同發明時,一般是以先發明日來判斷專利權歸屬於何者。若此兩申請人對先發明日及系爭請求項有爭議,美國專利局(USPTO)或申請人可藉由衝突程序來決定何者能取得專利權。
若一後案認為其發明日早於一前案時,欲透過衝突程序來挑戰前案以取得專利權。在解釋系爭請求項用語時應以何者說明書來解釋?若在前案的專利範圍已對用語下定義藉以使該用語的範圍受到限制,而該被定義的用語是否仍有模糊空間而能夠被解釋成不希望的範圍呢?
本文係以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v. Affymetrix, Inc., 567 F. 3d 1366 (Fed. Cir. 2009)案對Define的解釋進行說明,藉以思考在撰寫專利說明書時可以注意事項的建議。
 

●    判決歷程

審理法院: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 Federal Circuit,CAFC)
法官: Mayer, Rader, Poser
上訴人: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以下稱Agilent)
被上訴人:Affymetrix, Inc. (下稱Affymetrix)
系爭專利:Agilent之US6,513,968(Schembri)與Affymetrix之10/619,244(Besemer)。
事由:
Agilent(原告)擁有US6,513,968專利(1998/8/21申請,2003/2/4公告,Schembri,以下稱為S專利)。Affymetrix(被告)認為其10/619,244申請案(Besemer以下稱為B申請案)的發明與Agilent的S專利的發明相同,並可依據一長串的連續案(continuations)而溯及較早的優先權日(1995/6/7)。Affymetrix為使其B申請案成為比Agilent的S專利更早的發明,Affymetrix複製Agilent的S專利claim 20的實質內容來作為其B申請案Claim 66內容,以提出衝突程序(interference proceeding)。
在專利訴願及衝突委員會(Board of Patent Appeals and Interferences,以下簡稱BPAI)時,Agilent認為Affymetrix所複製的claim 66並未被其B申請案之說明書所支持,不符合美國專利法第112條第一段之書面說明(Written Description)的要求。然,BPAI認為Affymetrix的claim 66能夠被Affymetrix的B申請案之說明書所支持,並可回溯至比S專利優先權日還早的優先權日。地方法院維持BPAI的決定,並授予Affymetrix享有較早優先權日。
Agilent不服,向CAFC提出上訴。本判決為兩造衝突程序後上訴的案件。
CAFC認為地方法院錯誤地解釋請求項、不適當地摒棄Agilent在簡易判決(summary judgment)中基於美國專利法第112條第一段之書面說明(Written Description)要求,以及不適當地准予Affymetrix對相同議題的交互動議(cross-motion)。
 

●    衝突程序的簡介

首先,為更了解本判決的背景,以下先簡單介紹美國衝突程序。在2013年3月16日之前,美國專利制度是採用「先發明主義」(First-to-Invent)1。當不同發明人先後提出相同發明申請案時,美國專利局(USPTO)藉由衝突程序來決定何者能取得專利權。詳細來說,當有兩件以上由不同的發明人所提出的申請案或是未期滿的專利案具相同或是實質上相同的發明內容(Claimed Invention),則可由申請人或是USPTO發起衝突程序,那麼,USPTO將依發明人舉證的發明完成日來決定先發明者,並授予其專利權。
於實務上,當後案申請人認為其發明相較於前案具有較早的發明日,後案申請人為使自己的發明成為比前案更早的發明以取得專利權,後案申請人通常複製前案的至少一請求項內容來作為後案的其中一請求項以產生實質相同的發明,並提出衝突程序。藉此,將使USPTO決定何者為先發明者以取得專利權。本文以下圖作為示例,簡略說明:
 

 


 
 

 

舉例而言,甲案申請日在先且可引用至甲案優先權日,其說明書特徵為A,請求項內容為A。乙案申請日在後且可溯及一早於甲案優先權日的乙案優先權日,其說明書特徵為B,請求項內容為B。若乙認為自己是甲案請求項A內容的較早發明人,且能舉證其發明日早於甲案,則乙可在乙案之專利範圍中複製甲案至少一請求項內容A以產生相同或是實質上相同的發明內容,使衝突程序展開。
由於請求項用語的解釋是會參考說明書的內容的,在上述舉例中,乙案的請求項A中的用語是要參考甲案的說明書來解釋,還是參考乙案的說明書來解釋呢?在判斷乙案的新穎性&進步性時,是要以甲案或是乙案的說明書來判斷呢?
 
在本判決中,CAFC依據1992年Spina2判決,對在衝突程序中如何判斷系爭請求項是否符合美國專利法第112條第一段之書面說明要求,做出判決:在解釋一個透過複製來達到提出衝突程序目的之請求項,該複製的請求項的用語(terms)需要以來源的說明書來解釋(When interpretation is required of a claim that is copied for interference purposes, the copied claim is view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tent from which it was copied.)。也就是說:當後案透過複製前案的請求項來達成提出衝突程序之目的,則在解釋後案所複製的請求項的用語(terms)時須以前案的說明書來解釋。
接著,CAFC依據1997年Rowe3判決,對在衝突程序中如何判斷系爭請求項是否具有專利性(新穎性&進步性),做出判決:Rowe(後案)複製Dror(前案)的請求項來提出衝突程序,而在訴願委員會的程序中,Dror(前案)提出簡易判決的動議認為Rowe(後案)所複製的請求項已被第三方專利案所預見(不具新穎性)(Rowe copied several claims from the Dror patent to provoke an interference. During the motions period before the Board, Dror filed a motion seeking judgment against Rowe on the  ground that a third party patent anticipated some of Rowe‘s claims corresponding to the interference count)。亦即,在解釋Rowe(後案)所複製的請求項時是以Rowe(後案)的說明書來判斷可專利性(Thus, this court looks to the Rowe application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at issue)。如下圖所示:


 

明確地說,當前案在衝突程序中挑戰後案所複製的請求項是否符合美國專利法第112條第一段之書面說明要求而受到說明書的明確支持,前案說明書提供系爭請求項之用語解釋的依據(When a party challenges written description support for an interference count or the copied claim in an interference, the originating disclosure provides the meaning of the pertinent claim language),接著,再依此解釋判斷後案說明書是否能支持(112P1)該複製用語的解釋。此外,當一方(ex:前案)挑戰另一方(ex:後案)的系爭請求項是否符合專利性(新穎性&進步性),CAFC及BPAI應以系爭請求項所在(ex:後案)的說明書來解釋該系爭請求項是否具有專利性(When a party challenges a claim‘s validity under § 102 or § 103, however, this court and the Board must interpret the claim in light of the specification in which it appears)。
 
●    判決爭點


為提出衝突程序,Affymetrix複製Agilent的S專利claim 20的實質內容來作為其B申請案Claim 66內容。該系爭請求項(S專利的claim 22或是B申請案的Claim 66),記載如下:
A method comprising:
providing a first substrate and a second substrate having inner surfaces that define a closed chamber therebetween, said chamber adapted to retain a quantity of fluid so that the fluid is in contact with both inner surfaces, and wherein at least one of said inner surfaces is functionalized with polynucleotides, polypeptides, or polysaccharides;
….

(“提供一第一基板(10)及一第二基板(11),該第一基板(10)及該第二基板(11)具有一內表面(12, 17)以定義出一位於該些內表面之間的封閉腔體,該腔體適於保存一數量的流體….,其中至少一該內表面可透過核苷酸、多肽缩多氨酸、多醣功能化”)
本案define的解釋爭點在於:在請求項中,define(定義)用語是否已對該被定義的組件進行規範呢?而在衝突程序中,系爭請求項中的define(定義)是要以前案(S專利)的說明書為基礎來解釋或是以後案(B申請案)的說明書為基礎來解釋?
以下簡單介紹Agilent的S專利以及Affymetrix的B申請案的技術特徵:
Agilent的S專利關於一種透過生物晶片來檢測分析物的技術,主要是在封閉腔體(closed chamber)內進行雜合反應(hybridization reaction)的方法。如下圖所示,圖1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其剖面示意圖。裝置包括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1,密封墊15將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1之間密封,從而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1之間形成封閉腔體16。DNA探針附著於第一基板10的內表面12上,而具有DNA標的(DNA targets)的流體樣本位於封閉腔體16內。
在封閉腔體16內形成一氣泡(未繪示),該氣泡隨著熱電阻器13的加熱而移動,且控制器(未繪示)藉由系統地開啟/關閉而產生一溫度梯度。而此溫度梯度造成的溫度變化會使得該氣泡在封閉腔體16內移動並混合所述流體樣本。



 
 Affymetrix的B申請案主要關於一種生物陣列晶片(Bioarray chip)反應裝置及其製造方法。如下圖所示,圖28為攪拌系統的結構示意圖。雜合晶片(hybridization chip)(未繪示)以及腔室310附著於容器2810及2820。這些容器2810及2820容納流體標的(fluid target),透過附有探針的晶片來進行雜合反應。攪拌器2801容納氣體(例如氮氣),藉由端口(350,360,2812,2822)、排氣孔(2811,2821)及閥門(2828,2840,2841),攪拌器2801可將氣體注入容器2810及2820,從而使得流體能夠流進/流出腔室310。當流體流進/流出腔室310時,標的和探針混合並進行雜合反應。B申請案教示:當由攪拌器2801形成的氣體循環於系統中,這些氣體會形成氣泡來攪拌流體。


 
在地院審理階段,地院認為系爭請求項中之“封閉腔體…適於保存一個數量的液體”(said chamber adapted to retain a quantity of fluid)解釋為“一個封閉空間或者是其他封閉系統,其能夠被密封或者與周圍物體分離以保存一個數量的液體”。為了要說明封閉腔體的定義,地方法院以B申請案並重製了圖28來解釋系爭請求項中對封閉腔體的“定義”(define)。地方法院以虛線將容器2810,2820及腔室310圍構起來(如上圖所示),並且認為封閉腔體的“定義”不僅包括腔室310,亦包括容室2810及2820。
承此,地方法院是用B申請案(後案)的說明書來解釋從S專利的claim 20所複製過來的claim 66(系爭請求項)的用語。而且,地方法院將系爭請求項中的closed chamber以B申請案(後案)的說明書來擴大解釋成“封閉系統”(如地方法院所重製B申請案的圖28)。
 
●    CAFC的觀點

Agilent(原告)主張地方法院錯誤地將“a closed chamber”解釋為一個封閉系統。原告認為“a closed chamber”已被S專利(原告說明書)的系爭請求項本身的語言所定義(the term is defined by the language of the claim itself),而且被定義為一個介於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內表面之間的空間。
CAFC依據2005年Phillips4判決,說明請求項解釋之規範:請求項用語的一般認知及慣用意義是根據該發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由內部記錄所獲得的慣用認知來解釋(This court generally assigns claim terms their ordinary and customary meanings, according to the customary understanding of a person of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 who reads th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rinsic record)。專利範圍本身已經對特定的請求項用語提供了實際的指標([T]he claims themselves provide substantial guidance as to the meaning of particular claim terms.)。
如前述討論,CAFC認為地方法院錯誤地以B申請案(後案)的說明書來做出系爭請求項用語的解釋(As discussed above, the district court erred by looking to the Besemer specification to derive this claim term's meaning)。“closed chamber”應根據S專利(前案)的說明書來解釋,亦即指涉為一個介於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之間的空間。CAFC反駁地方法院對於“closed chamber”的擴張解釋,而是以專利範圍的語言及說明書內容來定義“chamber”(This court rejects the district court‘s expansive interpretation of “closed chamber.” Instead the language of the claim and specification defines the chamber)
Agilent(原告)主張地方法院錯誤地將“封閉系統…適於保存一個數量的液體”解釋為“能夠被密封或者與周圍物體分離以保存一個數量的液體”。原告認為,“a closed chamber”即為一腔體(a chamber),且該腔體內的液體不會溢出(a“closed chamber” is a“ chamber from which there is no egress of fluid.”)。
承此,Agilent(原告)進一步將“a closed chamber”解釋為該腔體內的液體不會溢出。顯示其欲將系爭請求項的專利範圍解釋窄一點,形成較下位的實施例,如此後案的說明書就無法支持此解釋,即不能取得較早申請日。

CAFC認為封閉腔體(a closed chamber)與腔體(a chamber)的解釋並不相同,否則“封閉(closed)”這字詞即變成多餘的。CAFC引用2005年Merck 5判決,說明:相較於不如此做的解釋方式,對請求項中所有(每個)用語都給予意涵的請求項解釋方式是較佳的(A claim construction that gives meaning to all the terms of the claim is preferred over one that does not do so)。CAFC依據2008年Mangosoft 6判決:CAFC駁回對某個用語不做解釋的請求項解釋(rejecting claim construction that “ascribes no meaning to the term … not already implicit in the rest of the claim.”).充其量,地方法院是將“closed”相等於“closable”,而與原告的專利範圍語言相反。
據此,CAFC撤銷地方法院的論點,因為地方法院並非以正確的揭露作為基礎以及沒有參考該發明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的慣用認知(Thus, this court reverses the district court‘s construction, which was not grounded in the right disclosure and did not honor the customary meaning of the claim language to one of skill in the art.)。針對”封閉系統…適於保存一個數量的液體”的較佳解釋為“一個封閉腔體,其由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的內表面所定義,且沒有液體的出口”。

 

●    想法與建議


在衝突程序中,當判斷系爭請求項是否符合美國專利法第112條第一段或AIA 35 U.S.C. 112(a) 之書面說明(written description)要求時,前案提供系爭請求項之用語的定義,因此後案所複製的系爭請求項需先用來源的說明書(前案)來解釋,而解釋後的系爭請求項範圍要看後案說明書能不能支持。接著,在被複製的請求項符合書面說明要求後,在判斷後案所複製的請求項是否具有新穎性及進步性,則是以後案說明書來解釋該被複製請求項並判斷是否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
 
在題述判決中,一開始,地方法院因錯誤地使用後案的說明書(B申請案)來解釋系爭請求項中的”close chamber”用語並把被定義(define)的”close chamber”用語加以擴大解釋成一封閉系統。在衝突程序中,CAFC以前案的說明書(S專利)來解釋請求項用語。並且,CAFC認為系爭請求項已使用”定義(define)”用語來對”close chamber”限定該用語的範圍和結構,且該定義(define)足夠明確而非模稜兩可,因此本案獲得平反。
 
據此,從CAFC對被定義(define)的”close chamber”用語的解釋,可以得知,當說明書或請求項直接使用define來界定組件時,該組件應具有明確定義。因此,撰稿時,在適當時機可以考慮使用define來界定用語或組件,此外亦可以在說明書中加入形容詞或是結構性描述來進一步說明該被定義的組件,使其更接近發明本質的特徵。
 
附帶一提,請求項用語解釋是要基於說明書及審查歷程(claim terms are construed in light of the specification and prosecution history, not in isolation. Phillips4 at 1313),而說明書審查歷程會迫使用語解釋遠離通常意涵,只有二種情形:自定義用語與自行放棄(The specification and prosecution history compel departure from the plain meaning in only two instances: lexicography and disavowal.(Pacing v. Garmin, 778 F.3d 1021 (Fed. Cir. 2015) 判決引用 Thorner v. Sony Computer Entm't Am. LLC, 669 F.3d 1362, 1365 (Fed. Cir. 2012). 從題述判決來看,define此用語似乎有機會被視為「自定義用語」。
 
●    備註


1. 在2013年3月16日之後,美國改採用「發明人先申請主義」(First-Inventor-to-File),由此,涉及先取得發明日的衝突程序即被廢除。Affymetrix於2004年申請Besemer申請案,因此本判決的時點仍是採用「先發明主義」。
2. Spina, 975 F.2d 854, 856 (Fed. Cir. 1992)
3. Rowe v. Dror, 112 F.3d 473 (Fed.Cir.1997)
4. Phillips v. AWH Corp., 415 F.3d 1303, 1321 (Fed. Cir. 2005) (en banc)
5. Merck & Co. v. Teva Pharms. USA, Inc., 395 F.3d 1364, 1372 (Fed.Cir.2005)
6. Mangosoft, Inc. v. Oracle Corp., 525 F.3d 1327,1330–31 (Fed.Cir.2008)

 

發行人/李文賢、本期執行編輯/周柏岳、常務執行編輯/張育瑄
編輯委員/楊慶隆、盧建川、陳鈺夫、劉晏齊、周柏岳
本文僅為提供一般資訊,非為法律諮詢之用。如需進一步資訊,歡迎與本所聯繫
©Wideband IP Office廣流智權事務所

 
相關文章
從部分Apple Watch產品之排除命令來看ITC程序之流程以及相關因應
CAFC再次判斷「合意管轄條款」於「多方複審程序」中是否適用:DexCom v. Abbott案件簡介
多方複審程序中對「併案人」之限制於「修正動議」時是否適用:CyWee v. ZTE案件簡介
[TW商標]商標廢止答辯時若未提出使用證據,在行政救濟階段還可以提出嗎?
作者文章
[請求項用語解釋-US判決系列] 解釋 A in response to B:為了響應條件B需緊接著做動作A嗎?

 


 
廣流簡介智權新知專業服務聯絡我們聲明事項
© Wideband IP Office 廣流智權事務所